第1章 春光里的忧郁(1/2)
1.阳春四月的春风少妇般的温馨,山坡、河沿、村庄都暖融融的,牧群在蒸腾着蜃气的草滩上默默地游动,蔚蓝色的远山气势磅礴,展示出“萧萧斑马鸣”的阳刚,天空仿佛着意送来一片又一片异样鲜艳的白云,她以天使般的柔情鸟瞰着下面的原野和村庄,几多雄阔,几多恬静。
索伦河是不甘沉默的,它悄悄地解冻了。银亮亮的冰排不分块儿大小,拥挤着,迸着脆响儿,打着初醒的呵欠,呼喘着粗气,隐藏着莫名的骚动,缓缓地顺到主流,经过自然的排列组合,形成浩荡之势奔涌向前。
大兴安岭南麓的科尔沁右翼草原开始不平静了。
山坡上的黑土地里散落着三三两两的人头,那是勤劳的农户驾驭着自己的牲畜,正激动地整理着刚刚承包了的农田,每一犁,每一耙似乎都充溢着美好的期冀。
天傍黑的时候,人们疲惫地归来。牲口背上、车上驮载着拾掇出的柴禾。一切都属于自己的,亲切得很。
牛们“哞哞”地憨叫着,声音传得很远,村镇愈加显得寂静了。
这时,村镇中央街上款款走来了一位温文尔雅的女人。
2.说她是女人,莫不如说她是个成熟而美丽的姑娘。
她叫姚翠珍,小名叫翠翠,姚家的独生女儿,二十五芳龄,在公社中心小学教书。去年,也是春天,她竟作了公社民政助理郑树怀的妻子。一年多了没有怀孕,看去仍是姑娘。
男人有恶习,且脾气乖张,作为女人,她像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只有忍气吞声了。
这天下午放学,老师们说华家的二儿子华雕龙复员了。这消息在她心里激起阵阵波澜。她好兴奋,回家的路上竟哼起了《送君》歌。很快就做好饭吃完,当丈夫一如既往的悠闲去了,她才打扮一番走出家门。一路上,她脚下生风,心里怦怦直跳,耳根和面颊火辣辣的。殊不知,那个复员的大兵华雕龙是她装在心底的白马王子呢。
姚翠珍大华雕龙两岁,小时候常姐弟相称,同过学,同过桌,一同念到初中。他们是一个队,又是一条街的邻居。那时,他们十分要好,在玩耍的时候,上山挖野菜、挖药材的时候,真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了,他们也尊重这种友谊,可惜姚翠珍不念了,先在生产队劳动。华雕龙上了高中,关系自然淡化了。他当兵入伍那天,姚翠珍却来为他送行,拿出她数日来起早贪晚赶织的衣领和袜子作为纪念。一针一线寄寓着深情,可是,作为弟弟的华雕龙心高气盛,当兵四年楞没给她写过一封信。她失望了,自然抑郁,但她无怨无悔,明白华雕龙只是把她当姐姐看待了。清纯的少女们对不同年龄的男子自作多情是时有发生的。她们舍得投入真情,也不怕人言和失落,仿佛这段多梦的时节到处闪耀着美妙的幻影,随时都可以撞着青春的绚烂,带着心灵的悸颤,进行酸涩拌着甜蜜的咀嚼。
青春的毡房就是如此的洁净和火热,当然也容不得任何亵渎和玷污。
顺着中央街走到南山根,坡路开始转弯。她激动得向坡下望去,那些熟悉的泥石草房及庭院树木展现在眼前。许多家的小后窗露出了昏暗的灯光。华家的烟筒冒着烟,灯光似乎比其它家亮一些。此时的姚翠珍竟有点犹豫了。
——她自卑,甚至有一种悔恨和负疚的心理。
然而,这种矛盾心理仅仅持续几分钟就释然了。但作为一个多情的女人,为了减轻一下心中暧昧的折磨,她先去了娘家。
3.华老庆家在南山根靠河的地方,一个浪漫悲情的故事就在这个普通农家里拉开了序幕。
这是索伦河公社唯一的风景区。所谓风景,即是山水树木与草滩相连,一座漂亮的吊桥横悬于索伦河而已。先说吊桥,桥身宽不到两米,桥面由木板铺就,长达四十多米,由钢缆拉成,供当地水文站测绘使用。穿过柳林向西行几十公尺便爬上了小山。小山高不过百十公尺,尽生些死不了也长不高的蒿蓬一般的毛槐,与它结伴的都是一墩墩的兔尾巴草、马鬃草、苍术、黄芩和山茶花。尽管如此,小山还是清灵毓秀、飘逸不凡的。山不陡,连八十老翁也能攀爬。站在山上向北展望,弯曲而整齐的山乡小镇尽收眼底。向东展望,齐着柳林枝梢可以欣赏流量可观的索伦河,欣赏吊桥,以及墨绿色的草滩。
华家南北大炕几乎坐满了邻里乡亲,你进我出,说说笑笑,却也热闹。
华雕龙一身崭新的戎装,威风凛凛地立在地中央,一会儿递烟,一会儿续茶,不停地回答着人们关切的询问。屋里的香烟和蛤蟆头烟弥漫着几十平米的空间,说笑声、咳嗽声、吐痰声、嗑瓜籽声杂在一起,体现了一种浓浓乡情。外屋地,华雕龙的嫂子秀莲和姐姐华晓凤守着灶台烧着水,小妹华晓芳则站在门边嗑着瓜籽听着人们的谈话,美丽的大眼睛不停地忽闪着。
华家老两口坐在北炕沿上,苍老的脸上时而露出应酬式的浅笑,时而低下头短叹。坐在南炕的是石老叔和常三大伯,还有石老婶、金大哥和金大嫂。华雕龙的姐夫石玉福和哥哥华为龙坐在板凳上。姐夫是石老叔的侄子。炕边又挤了一些半大小子和姑娘们。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