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沉默片刻,目光再次投向远处的襄平城。这两日洪水渐渐退去,城墙在洪水的冲刷下显得愈发残破。城中辽军的抵抗已近乎瓦解,魏军的胜利近在眼前。
......
相比230年,231年是难得和平的一年,季汉和曹魏之间没有发生什么大战,东吴也没有搞什么反复横跳(虽然有小道消息说孙权往辽东派去使者尝试购买马匹),此外诸如极季汉的张裔、李恢,曹魏的钟繇、王朗,东吴的张温、孙松先后去世,给各自的朝堂带来一些变化。
由于魏军远征辽东期间,汉军并没有前来攻打曹魏的地盘,所以曹魏朝廷中逐渐产生了一股乐观的风气,认为季汉攻占长安后已经满足,短期内并不会再跟大魏交战,而骠骑将军在辽东剿灭公孙渊的战斗更是稳固了大魏的后方,同时削弱了诸多蛮夷的力量,当真是功在千秋。
据说公孙渊被抓的时候曾经乞求允许他投降,司马懿回答“昔者招降不从,今复何求?”然后就斩首了他们父子,还把被囚禁的公孙恭从牢里放了出来,又为被公孙渊迫害的纶直等人修了坟墓,表彰他们的后代,消息传开后,带方、乐浪、玄菟等地都传檄而定,经过清点当地有百姓四万户,司马懿把其中一部分青壮征为民夫,押送从襄平城府库里找到的财宝、粮食、人参、皮革等回师。
至此大魏终于彻底掌握幽州,总算给此前西线的接连战败扫去一些阴影。司马懿也因此被升为大将军。
不过黄权很想说诸位臣子感觉太过自我良好了,公孙渊只不过是边陲之地的癣疥之疾,虽平定辽东确实为大魏稳固了后方,但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在他看来,季汉之所以在魏军远征辽东时按兵不动,并非是因为满足于攻占长安,而是单纯认为没必要主动撕毁刚定下的休战之约,同时也有信心即使骠骑将军打赢了班师回朝,他们也能大败重新确立起信心的魏军。
毕竟诸葛亮北伐以来,所作所为无不以王师自居,哪里会有偏安一隅的王师呢?
黄权觉得朝廷诸公的乐观情绪或许会让人放松警惕,而这正是季汉所乐见的。他曾在季汉为官,深知诸葛亮是雄才大略之人,以前在朝廷上有人问自己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自己会如实描述,那时候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是帮诸葛亮说大话,不过自从诸葛亮北伐以来,再也没人说自己言过其实了。
相比之下倒是有人私下问自己跟季汉那边还有没有联系——而且黄权总觉得对方是想通蜀。
为了避嫌,黄权自然不能说还有联系,只是表明当今正是同舟共济的时候,不可胡乱猜忌。
可惜对方大概是不信的——没过多久,黄权又接到史郃、庞林等人(都是当年跟着黄权不得不降魏的三百一十八人中的成员)的书信,史郃表示有人最近向他打听联系季汉一方的渠道,自己实在没有,希望黄权帮大家辩解一下,庞林倒是没说这事儿,而是委婉地指出最近夏侯楙在襄樊之地动不动就打仗,战报一封又一封,什么斩杀汉军将领关索、关宁、关樾,相关战绩过于离谱,他又不好阻挡,只能将此事私下上报,希望朝廷不要被夏侯楙的战报蒙蔽,产生了“汉军水师不过如此的错觉”。
毕竟如今东吴的水师都要绕着汉军水师走。
黄权对此也很无奈——虽然他最近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原本属于公孙渊),但在朝堂之上他的身份毕竟有些尴尬。他曾是季汉之臣,虽如今效忠于曹魏,但难免会有人对他的言辞心存疑虑,他也不好为自己辩驳,只好抱着清者自清的态度。
然后他又翻开另一封信,这封信是庞林转交的,写信人则是黄崇。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