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昆阳之战,刘秀的开挂人生(1/2)
“地皇四年二月。”
“刘玄即皇帝位,建元更始。”
“此时绿林军统领刘縯已经击败了新莽在南阳的大部队,趁着声威正盛,刘縯遂挥师北进围攻宛城。”
“宛城作为大汉‘五都’之一,战略意义极其重大。”
“王莽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宛城陷落,于是立马派遣王邑和王寻率大军由颍川前往解围。”
“五月。”
“大军途经昆阳城。”
“面对这个既坚固又无碍大局的小城,大军内部产生了分歧。”
“其中。”
“严尤、陈茂等人认为没必要在昆阳耗下去,只要宛城之围一解,昆阳这边自然而然就会不攻自破。”
“但作为统帅的王邑却被并不这么认为。”
“他认为自己有大军在手,就应该一路平推下去。”
“面对近百倍的兵力差距,昆阳城中的守军也不止一次想要放弃。”
“但都因为王邑‘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的设想,而被迫放弃了这个打算。”
“面对王邑大军一次又一次的攻势。”
“昆阳这边虽几次近乎失败,但在刘秀的主导下最终还是还守了下来。”
“起初。”
“王邑或许还只是建功立业的想法。”
“但久攻不下,特别是最开始就有人持过反对意见,这么放弃他的面子显然就挂不住。”
“于是,局势就一直僵持了在了这里。”
“然而没过多久,事情就迎来了转机。”
“宛城在绿林军的长期围困下,内部的粮草得不到补充,再加上援军又迟迟没有到来。”
“守将岑彭迫于无奈最终只能投降。”
“宛城被解决。”
“昆阳守军这边的士气大振。”
“而反观新莽大军,面对一个昆阳几千人都迟迟没能攻破,更遑论宛城那边的十多万大军。”
“所以在得到消息后新军这边开始生出了退意。”
“为渲染宛城的胜利。”
“刘秀更是亲自带兵出城进攻新军。”
“新军这边见刘秀在敌我差距这么悬殊的情况下还敢主动进攻,自然对消息没有了任何怀疑。”
“不过他们并不认为刘秀这支小股军队能起到多大用。”
“所以身边只带了万余人巡视阵地。”
“而正是他们的轻视,使得刘秀有了可趁之机。”
“再加上王邑和王寻曾下严令,没有他们的命令大军不得擅自出兵。”
“所以很荒唐的一幕就出现了。”
“当王邑和王寻与刘秀撞上,两支军队开始交战时,大军都只在一旁看着一直没有什么动作。”
“很快。”
“王邑和王寻就为他们的自大付出了代价。”
“阵势很快即被刘秀凿穿,王邑仅带着亲兵突围成功,而王寻则是死在了乱军之中。”
“新军两位统帅一死一逃,剩下的人自然开始混乱了起来。”
“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
“逃亡过程中又碰到大风和大雷雨等各种自然灾害,新军这边推挤淹死者达到数万人有余。”
“滍川都因尸体堵塞从而导致断流”
“王邑等人仅带着少数精骑,踏着死尸渡河才得逃回洛阳。”
“昆阳之战后。”
“有了王邑留下来的那些物资补充,起义军声势更盛,与新莽朝廷的攻守之势也彻底翻转。”
......
随着程峰的声音传遍历朝历代。
无数处于东汉之前的帝王将相齐齐陷入了沉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