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进了常升开的宣纸店铺,马上就被充当掌柜的李景隆发现了。不过李景隆并没有声张,而是交代他从曹国公府带出来的副掌柜继续正常营业,再派亲信外出,把正在谈生意的常升叫回来。然后他亲自带着朱雄英朱允熥和张三丰三人上楼,去准备好的地方详谈。
上了楼,众人进了隐秘的房间等候。不一会儿,常升就进来了,见到朱雄英和朱允熥,激动得热泪盈眶,马上就要大礼参拜。朱允熥赶紧扶住常升,说:“开国公不必如此,咱们是一家人啊。”朱雄英也开口道:“开国公快坐,咱们这就开始商议事情。”
常升听了两个外甥的话,也不拖延,马上乖乖坐好。随即朱雄英开口问道:“开国公,曹国公,你们来这杭州府也有一段时间了,对城里的特殊情况可有什么了解?”
李景隆马上摆出了各种记录的纸张,而常升则是率先开口道:“殿下,此次我们来到杭州,重点查探了余家。余家在这杭州府可谓是手眼通天。那余家世代诗书传家,还积极办学,虽然自己没有多少子弟为官,但是细查起来,各府各县都有在余家的学堂里读过书的官吏。这几年余家还和其他世家通婚,再合作,财富也累积无数,合作的产业遍布各行各业,从绸缎庄、米铺,到钱庄,几乎都有他们的影子。”
李景隆紧接着说道:“而且,我们发现这杭州府大大小小的官员,大多都与余家有着频繁的接触。知府大人隔三岔五就会去余家赴宴,那通判更是时常往余家的粮店里跑,仿佛余家的粮店才是这杭州府真正能做决策的地方一般。除他们以外,七品以上官员更是没有不与余家接触的,这实在是十分不正常。”
朱允熥皱着眉头,拿起桌上的一份情报看着,边看边说道:“这余家看起来要政商通吃啊?虽然他们这些江南世家向来底蕴深厚又财大气粗,可如此明目张胆地与官员往来密切,就不怕朝廷察觉吗?他们这么有恃无恐,难道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还有提刑按察使司里的人就一点反应都没有?”
“殿下有所不知,这浙江有一点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承宣布政使司与提刑按察使司虽然名义上在杭州府,但是却都在百里外的仁和县。而都指挥使司和杭州府的府治是在钱塘县。所以这也就形成了一种‘分治’的状态。平时除了大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也基本不怎么管杭州府的事情,隔得远就这样了。”李景隆补充道。
“果然还是出了应天城才能知道更多。要不然我还真以为什么地方都像应天府一样,江宁县和上元县隔着一条秦淮河,没那么远呢。”朱雄英感叹一句,又问道:“不过就算浙江这些官员平时不管,那杭州府里变化又不算小,浙江官员就一点没有动作?还是说,锦衣卫就是被他们收买的?”
常升这时候说道:“殿下,三司之中,都指挥使司通常不管政事,只要不拖欠军饷与卫所待遇,他们几乎不会说什么。剩下的两个,承宣布政使司通常更重民政,如果杭州府钱塘县里一片繁华,他们也一般不会多管。所以,臣觉得,问题应该出在提刑按察使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