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我们现阶段的火箭为了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在我们所有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它已经具有相当高的速度,而你们所研发出来的逃离飞行器必须要去继承这个速度,所以在高速度下爆炸产生的火球及冲击波等都是绝对速度。你们设想过你们的逃离飞行器能经受得住那个‘绝对的速度’么?”
对于何总工的问题,在场的人没人敢去应答,毕竟他们胸有成竹的观念在何总工的一番言论之下,好像已经少了很多立足之地。
何总工炯炯有神的眼神扫过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斗志昂扬,现在面对自己提出的各种疑问,他们的神情都变得异常严肃起来,面对航天事业上的所有的问题,每个航天人必须要严格保持着谨小慎微,如临深渊的态度,才能做好研发工作,而现在的态度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既然你们部门想要把这个‘分离系统’融合到我们火箭整体上去,那么你们有没有设想过在最大动压逃离时,膨胀的分离主发动机喷流,高动压及攻角的变化给逃离飞行器造成了一个相当严重的载荷条件。那要如何去减少这种情况下逃离所付出的结构质量代价,你们考虑过了么?”
“还有这里,假设随着我们火箭飞行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逐渐减小,空气对逃离飞行器产生的阻力减小,气动稳定力矩也逐渐减小,在各种干扰作用下,你们还能不能保证飞行器的稳定性?”
“就算前面的问题解决了,还必须要能够同时考虑逃离时产生的角速度应满足载人飞船姿态控制和航天员生理承受能力的需求。而这点你们很明显没有关注到。”
何总工越看设计报告,这皱着的眉头就不再舒展开来过。
“针对分离系统用飞船整流罩作为逃离飞行器的主要维形和传力结构,在整流罩内部设置支撑机构,完成逃离时飞船和整流罩的连接。正常飞行时,支撑机构与飞船之间有正负 l5 mm的间隙可以移动,这就是所谓的弹性支撑,目的是防止不必要的动力耦合。这个考虑得还算全面,研究工作就是要这么严谨落实到实处,不过这个设想也有待试验去考证。”
“分离系统的动力装置由分离主发动机、分离发动机、偏航俯仰发动机、高空逃离发动机和高空分离发动机组成,其中分离主发动机、分离发动机、偏航俯仰发动机组成头部动力装置。头部动力装置位于整流罩的上部,通过逃逸机组尾裙与整流罩相连。配重段位于逃离飞行器的上部,其内部可以装有二百公斤的配重,以调整逃离飞行器的质心轴向偏差,同时在配重段中装配有攻角和侧滑角传感器。来说说这个二百公斤的配重设计的设想思路。”
这个设想,何总工觉得挺有新意的,所以开口问了一下。
“回何总工,这个设想是在我们部门人员做那个模拟三维构造试验的时候得出来的结论,做出这样的配置完全是为了满足逃离飞行器的稳定性要求,除了把逃离系统动力装置安排在逃离飞行器的头部之外,还在逃离飞行器的尾部装有稳定栅格翼,这是目前为止气动效率最高,质量最轻的气动部件。我们还为了不影响火箭的正常飞行,我们设计的时候,特意让栅格翼在火箭飞行时紧贴靠在整流罩上,只在逃离时展开,并锁定在水平位置。”
祁成飞听到何总工提问,因为他是做总结分析的,所以对于‘分离系统’所有的构造基本都已经了然于胸,所以就直接站了出来进行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