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陈留郡见到了他父亲曹嵩。
曹嵩来头也是颇大,其养父曹腾是汉相曹参之后,入宫当了宦官,先后侍奉汉帝国六位皇帝,地位很高。
曹嵩依靠着关系,先后担任过司隶校尉,大司农,校尉,九卿和三公均有一历,不过任期并不长。
不过曹嵩并不像其父清廉,其多年为官期间因权导利,名声并不好,黄巾复起后就被赶出了京城。
反而因祸得福,躲过了京城的一系列变动。
而且在曹嵩的经营下,曹家可谓富甲一方,另有盟友夏侯氏亲如一家,两家底蕴深厚,在陈留郡也相当有影响力。
此前,曹操并非曹氏嫡子,未来也多半不是掌门人。
但自从刺杀董卓之后,曹操的名声也随着董卓的通缉一举成名,风头无两。
他本人在家族的地位也大幅上升,得到了重视。
于是曹操找到了几个盟友,决定干票大的。
先是发矫诏,驰报各州。
然后竖起招兵白旗一面,在全郡上书“忠义”二字组建军队。
曹氏有曹仁,曹洪等英才带领近十万兵马来投。
夏侯氏同样有夏侯惇,夏侯渊等英才带领十万兵马来投。
又有孝廉卫弘,疏财相助;李典,韩浩等将才来投;大族荀氏支持。
一时间,曹操的势力急剧膨胀,在整个汉帝国都有了一定话语权。
而外,距离陈留最近的渤海太守袁绍率先响应。
他聚麾下文武,率三百万军队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
《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
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
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
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共有十八镇。
第一镇,常山王刘睿;第二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三镇,冀州刺史韩馥;第四镇,豫州刺史孔伷;第五镇,兖州刺史刘岱;第六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七镇,陈留太守张邈;第八镇,东郡太守乔瑁;第九镇,山阳太守袁遗;第十镇,济北相鲍信;第十一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二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三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奋武将军曹操;第十八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数百万者,有一二十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酸枣县来。
十八路诸侯聚于酸枣安营下寨,整个酸枣的军营连绵数百里,好不壮观。
太守王匡曰:“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
众人纷纷推举。
有人推常山王刘睿,有人推后将军袁术,但最后还是威望最高,实力最雄厚的袁绍当选盟主。
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绍登坛。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