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霞,还杵在这干什么,赶紧去丢桑叶!”王香打断了向霞飘远的思绪。
因为向霞昨天的折腾,王香现在对她的语调严厉了许多,免得她以为事情就这么轻松过关,一会又乱跑。
向霞这才注意到,已经到家了。
她也知道王香还在为昨晚的事生气,赶紧放好服装画册,进入蚕房。
向霞拿了个撮箕准备去装桑叶,向莉从一个蚕架后面探出头来:“幺妹,先不要丢桑叶,我们先把蚕子换了。”
向霞马上放了撮箕,走到那边去。
蚕子是口头语,正规名字叫蚕,是一种白色,有花纹的虫子。
它可以吐丝结茧,茧可以卖钱。
这里因地制宜,发展蚕桑,种植桑树喂养蚕。
种植粮食只够用来糊口,养蚕卖蚕茧,成了这里的巨大经济来源。
所谓“巨大”,只是相对的,因为这里生产力低下,经济来源实在有限。
向家人口多,包产到户后一个人分到了几分田地,一大家子的土地加起来差不多有五亩。
土地附带也有一些桑树,自己也在种植、嫁接桑树,养了五张蚕。
蚕一年可以养三季,对应的就是春蚕、夏蚕、秋蚕。
一季蚕的周期要个把月的时间,说起来时间不长,却是个相当累的活,而且往往跟农忙时间相冲突。
一年四季,这里有三季的时间,农民成天除了晚上睡觉的时间,都像陀螺一样在不停地辗转于各种活计之间。
向霞在蚕架边,跟向莉一起“换蚕子”。
蚕架是一种木制作的架子,一个架子差不多会弄成最多八层,中间有间隔,再多就抵到楼板。
每层都是木制作的宽约一米,长约四米的长方形框子,底下竹块编制的架子打底,铺上厚的塑料膜,俗称油纸,蚕就躺在上面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