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修行一事(1/2)
大黎的朝堂,最缺的就是有学问的文官。
武将在沙场冲锋陷阵,若是没有谋士出谋划策,就像是无头苍蝇,再强悍的士卒,也有失利的时候,事实上大黎的大半江山,都是靠着人数优势打下来的。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当年西晋王陈朔能打的西方诸国退出中原,最大的功臣要数当时他帐下的谋士,那位棋艺高超的国手刘天纲。
西晋王的铁骑固然彪悍,帐下将领也各个有万夫不当之勇,可若是没有刘天纲出谋划策,他也不可能一路势如破竹,在大黎朝堂打出赫赫威名。
只是皇朝中谋士太少,朝堂众人皆知西晋王手下有位大局观极重的谋士,免不了许多猜疑。
刘天纲也不愿西晋王难做,主动提出去往朝堂。最终在陈朔的举荐下,顺理成章的坐上国相的位置。
这些年在刘天纲的经营下,大黎国都的风气有明显改善,只是那位国之重手,已年过六旬,不知还有多少年光阴可以用来建设大黎了。
陈长青记得陈朔曾说过,刘天纲一生所追求的,是人间的世俗王朝不再被山上门派踩在脚下,他想要实现的,是大黎境内所有山上门派,都归到朝廷之下,由王朝管辖!
最开始陈长青听到这个远大抱负的时候,其实是没什么感触的,王朝军队跟山上门派争锋,无异于凡人和神仙对拳,胜算几乎为零。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每想起刘天纲的话,总忍不住热血沸腾。
这个宏愿若是能实现,那天下的格局,将会发生大变革!
可如今,即便刘天纲的宏愿仍旧遥不可及,却有了一丝改变大黎当下局势的方法。
自古儒家气节风高,可每次两国交战,总避不开这帮读书人,试问天下强国的国相,哪个不是出自儒家?
就连大黎如今的相国刘天纲,也曾是上阳学宫的学子。
据说儒家还出过圣人,读书成圣,比之修道成仙的,要更艰难些,也自然成就会更高。
上阳学宫出来的这帮夫子,若是能在大黎开枝散叶,那对大黎来说,将是天大的一件幸事。
只是也要避免这其中有程国的手笔。
陈长青之所以替父亲答应下崔郢的请求,提出学塾的条件,一来是想看看这为上阳学宫夫子,是真的秉承传道授业而来,还是另有所图。
二来大黎是真的很需要一个人才输出之所,以学塾的名义试点,也无需向皇帝汇报什么。
他之所以提出可以先办个学塾,也是想看看这位夫子的反应,若是对方表现出为难,那他也会毫不犹豫的赶走这对先生弟子。
儒家向来教书育人,最不看重身外之名誉,对他们来说,学宫与私塾并无不同,无非就是大小之别。可他若是嫌弃私塾,那必是包藏祸心。
陈长青的条件也不算过分,在大黎的土地上,自然要以大黎的学子为主,儒家教书育人,也向来不问弟子出处,要是老夫子连这点都做不到,那也就没得谈了。
陈朔对陈长青的擅作主张是没有怨言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