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认清现实,放弃幻想(1/2)
夏常顾不上责怪黄括的欲擒故纵,作为技术迷的他立刻一脸惊喜:“有多大的突破?哪方面的突破?”
类脑芯片的研发有好几个方向,奔涌主要是设计,飞天主要是制造环节,颜色之前也提过要加强对类脑芯片的研发,但并没有公开具体方向。
人脑最不可思议的便是其综合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
人脑被柔软的球状器官所包围,大约含有一千亿个神经元。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单个神经元可以通过突触(即神经元之间的空间,突触中可交换神经递质)传递指令给数以千计的其它神经元。
迄今为止,人脑依然是人类未解之谜之一,人类对人脑的研究与开发,还是处在初级阶段。人脑的许多秘密对于人类来说,就如藏在大海最深处的珍珠,极其渴望而又无法企及。
有科学家说,人类研究人脑,等于是人脑研究人脑。人类所发出的所有思维与想法,都是人脑产生的,研究人脑的念头,也是人脑自己的想法。
2018年时,麻省理工(MIT)的工程师设计了一种人造突触,可以实现精确控制流过这种突触的电流强度,即类似离子在神经元之间的流动。该团队已经制造了一个由硅锗制成的人造突触小芯片。在模拟仿真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该芯片及其突触可以识别手写样本,其识别准确率达到 95%。
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被认为是迈向用于模式识别和其它学习任务的便携式低功耗神经形态芯片的重要一步。
都以为此后类脑芯片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之时,不料三四年过去了,世界上无数研究人脑和类脑芯片的团队,都没有再获得更有意义的突破。
就目前而言,类脑芯片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算法。人脑的计算能力让无数科学家着迷并且惊叹,除了逻辑之外,人脑让人无法理解的自我意识、超越逻辑的判断力以及智慧的总结,是目前所有算法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二是材质。如何解决类脑芯片的能耗、发热以及与人体完全融合且没有副作用的问题,也是关键所在。人体有排异反应,现在常用的芯片都是由硅制成,和人体的结合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夏常非常期待中国的公司可以在以上两个方面率先有所突破,不管是哪家公司,他都会为之欢呼。
黄括沉默了片刻才说:“是在算法上有了全新的突破,和以前相比,提高了20%的运算速度。”
“和什么以前相比?”夏常太渴望有新的进展,没跟上黄括的思路。
也是黄括的思路太局限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