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从概念到应用(1/2)
实际上,人工智能公司和原生的互联网公司并不一样,互联网公司看似繁荣,其实都是在技术的架构之上大做文章,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只是硬件的终端使用者,并非创作者。
中国不少互联网公司,从硬件设备到网络架构,全部使用的是国外技术,甚至就连模式也是抄袭国外的公司,然后改头换面后在国内运营,服务于国内的消费者。实际上从底层到应用端,都受制于国外的专利与设备。
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想要超越,就必须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从专利到技术,都得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现阶段,国内的人工智能公司不少,但真正可以和国外的公司一较高下者,还不太多。
意识到不足是好事,知耻而后勇,才有赶超的可能。真正的技术,靠模仿和抄袭没有办法追赶得上,只能埋头苦干,发扬拼搏精神,才有可能有一丝生机。
奔涌的主要创始人是林工博、莫何和杨小与。林工博的专业是集成电路,莫何是数字经济,而杨小与是生命科学。三人三个专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整合在一起,正是类脑芯片所需要的学科。
类脑芯片需要高端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需要数字经济与生命科学融合在一起的指令,如此才能让芯片更有智慧。在业内,有时集成电路和芯片是指相同的概念。
林工博作为最大股东,却没有单独的办公室,而是和杨小与一间。莫何是第二大股东,他的办公室却是最大。
莫何邀请几人到他的办公室。
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莫何有自己的想法。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才算是智慧城市,并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
莫何不等夏常几人坐稳,也顾不上倒水,上来就侃侃而谈:“有人认为智慧城市就是物联网的普及,就是自动送货装置,比如机器狗可以送货上门,无人飞机可以送外卖上天,自动驾驶可以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5G以及未来的6G网络,速度快近乎无延迟,等等,应该说,这些应用场景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
“我认为中的智慧城市,除了保证基本的交通和生活便利之外,还可以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包括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地服务市民。”
“一个智慧城市,就像一个庞大的智慧生物,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大脑,每秒可以处理无数的信息,掌管着城市中的每一件事情,并且分毫不差。”
于时点了点头:“有内味儿了,很科幻,也很现实。我觉得智慧城市的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应用就是WIFI全方位无死角覆盖,同意的请举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