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围猎遇险(1/2)
李响尴尬地发现,他能够大量使用的材料,只有麻布、柳絮、纸板和羽毛。
穷则生变,李响回忆起原时空的羽绒服。
明月寨可以少量生产麻布,麻布本身也是大周最常见的布料。柳絮和麻絮,山里更是不缺。
蒙学和公中需要大量的纸。李响在明月寨站稳脚跟之前,明月寨所需纸张,只能耗费宝贵的铜钱从山外购进。
想要发挥更大价值的李响,想到了寨里过得凄惨的一个人群:工匠。
李响和曾木匠等人一起动手,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分析、记录和改进,期间承受了几百次的失败和数十次的心灰意冷,终于用木屑、竹板、烂树根等山区常见的下脚料,做出一种非常粗糙的黄纸。
控制变量法让曽木匠等人大开眼界,严格控制流程和时间的做法,为改进纸张的工作提供了强大助力,再加上大胆假设、然后验证改进的实验精神……曽木匠等人拜服,俨然把李响当成了“在世鲁班”,不时虚心请教。李响的虚荣心,终于满足了一把。
明月寨自产的纸,取名“竹木纸”。
竹木纸很粗糙,无法使用毛笔在上面写字,不然会浑浊一片,这一点让李梦空等老童生很不满。
李响却不在意,他本就没打算用毛笔。不能用毛笔更好,省力省钱,李响委托泥瓦匠做的简易墨条,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曽木匠把竹木纸和柳絮相互交叠十几层,然后浸水、压制捶打、晾干,最后做成小片,还可以涂上桐油防水。
将制成的小片缝入麻衣内,像扎甲的甲叶一样相互覆盖,再用鸡鸭鹅毛、柳絮等材料糅合压制成的块状物填充内里,就可以得到一件“防寒服”。
防寒服的抗寒效果很一般,还不能水洗,缺点多多,只是李响无奈之下大开脑洞的产物。
李响在试制防寒服的时候发现,把数十张竹木纸和柳絮、麻絮等物交叠在一起,再经过捶打、压制、阴干等工序,会变得十分坚硬。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硬纸块”,单论挡箭效果,居然接近寨民耗费两年时间制成的竹甲。李响惊到了,难道自己搞出了所谓的纸甲?
李响决定在蒙学少年自用的防寒服上加上一层“纸甲”,进一步提高抗寒效果的同时,多少起到些盔甲的作用。
经过反复的权衡和修改,新成立的工匠坊定型了两款防寒服,在流水线分工完成后便会加紧生产。
简陋的防寒服当然满足不了李响,他为了自己和刘素素考虑,还和曽木匠一起做了几套真正的“羽绒服”,工艺和防寒服基本相同。
柳絮、麻絮和竹木纸板统统不要,李响的羽绒服采用了辛苦弹出的鹅绒和“金贵”的绢布。三层填充鹅绒的小方格状保暖层相互交叠,既温暖又舒服,只是还有些异味难以消除。
李响甫一稳定自己在明月寨的地位,就开始大力笼络匠人。逃难上山的工匠很多,日子也过得很惨,曽木匠就是一个例子。
为什么笼络工匠?
李响在雇曽木匠等人盘地龙时,就发现了大周工匠的难得之处,一心要把工匠拉上自己的战车。工匠老实,服从纪律,有手艺在身,又没有倒向其他人,李响当然稀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