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天马山庄考之一(1/2)
第四部《天马山庄考》
陈炽故居“天马山庄”,坐落于江西省瑞金市瑞林镇禾塘村横背小组一个山坳里。保存完好的青砖小院虽然深藏于赣南深山沟谷,但跟时代风云关系紧密。几代人在这里避乱考学、安居耕读、出世入世,形成特有的人文高标。陈炽系近代著名爱国思想家和维新志士。张登德新编《陈炽卷》列入2015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该书与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及李、陈等我党早期领袖著作,一起构建了中国近代思潮,为中华民族走出半封建、半殖民黑暗时代提供了思想烛照和道路指引。作为风格别致、保存尚好的名人故居,无疑承载着丰富深厚的人文信息,有待后人进一步发掘和整理。
一百多年来,国内陈炽研究经历了专家零星阐述、地方集中研讨、博士专著论述等几个阶段,虽然思想特征和家世生平基本廓清,但其文学遗产的研究仍是空白,身世阶层的确认留有疑点。小院是祠堂还是住宅?建造者是陈炽还是其父?陈炽在小院居留与著述有何关联?“天马”之名有何深意?天马山庄在百年岁月中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留下怎样的人文风范?笔者结合实地考察,利用前人研究成果,从建筑因由、居留著述、诗意林居、人文风范四个方面梳理天马山庄的人文底蕴,以推进陈炽爱国思想的传播和传承。
一,建造因由
坐落于深山的“天马山庄”,由于气势恢宏、青砖到顶,屡被后来人视作“陈氏宗祠”。在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陈炽年谱简编”中,“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三十八岁”一条表述为“又筹建瑞林禾塘陈氏宗祠,为题‘天马山庄’匾额”。张登德编《陈炽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则表述为“陈炽参与筹建瑞林禾塘宗祠,并为之题写‘天马山庄’匾额”。笔者2022年五月实地踏访“天马山庄”时,遇95岁的陈炽侄孙陈贤泽,特意问起“天马山庄”是住宅还是祠堂,其答为“祠堂”。
究起原因,编者对“天马山庄”的兴建来历和历史命运未作深入考究,采信乡民野老之言。《陈炽卷》编者张登德博士系山东籍,不熟悉赣南风土,故沿袭《陈炽集》。《陈炽集》编者为江西省社科院专家,1980年代曾前往瑞金实地考察,同行有瑞金文化馆干部曹春荣和瑞林乡文化站干部范家模陪同,采集了乡民和族谱众多资料,为理清陈炽生平身世奠定基础。可惜考察时忽略了对“天马山庄”建筑类型的探究,采信了陈家后人所言。按,笔者所遇95岁陈贤泽,自称1958年志愿军回国,转业之后一直居住守护天马山庄。其应为赵树贵、曾丽雅一行考察时提供证言者之一,为此三十多年后仍然提供了相同的答案。老者说“天马山庄”为祠堂,应是出于该建筑后来成为陈家后人祭祀场所,而对于建筑来源则未加分辨,故考察者以耳听为实,写入书著,以讹传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