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请假(1/2)
第四章,天马之逝
45.请假
1896年农历九月底,四十一岁的陈炽回到梅江边的瑞林寨小镇,不再像以往一样,直奔“老春酒楼”,或者在老街上转悠怀旧。这个离乡进京才两年的游子,又从京城回来了,但他没有心情享受乡愁,而是直奔小镇的医馆。
医国者,亦需医人。这一年,浙江绍兴有位叫周树人的青年,父亲重病后去世,从而觉到医人之术最为紧要。这一年,一位叫孙逸仙的广东医生,放弃了改良的药方,用革命的方式为中国手术,广州起义失败后逃亡,在英国被清廷诱捕。每个思想家,都试图在医人与医国之间比较分析,参透人世的奥秘。
是的,陈炽不得不放下京城的医国之术。他回到小镇,要去为母亲看病。他这一趟返乡,就是为病而回来的。当然,是母亲的病。今年九月上旬,他正在忙着京中的事情,突然接到家书:母亲病了。这家书劝归之意非常急切,陈炽觉得家中出了什么大事,不仅仅是母亲病了这么简单。
陈炽立即递上了一张请假条。这张请假条至今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呈时间为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1896年10月24日)。
《呈为请假五个月回籍省亲事》。章京陈炽谨呈为请假省亲事:窃章京接到家信,亲母现患水肿之症,得信之下,心神不安,伏乞中堂、王爷、大人恩准,赏假五个月,回籍省视,一俟假满,即行回京销假当差,实为德便,谨呈。
相比于后世时常出现的网红请假条,这张请假条的新闻性毫不逊色。母亲患病,心神不安,请五个月假,放在晚清仍是需要博得主官同情方可。第二天,也就是农历九月十九日,陈炽就向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龢辞行。
两年前,陈炽接到父亲去世消息,这翁同龢就曾陪着陈炽到京城外祭悼。这种领导对部下的关心,其实既有个人的感情,也有工作的鞭策。那时,陈炽受到翁同龢的关注,正加倍努力撰写出洋使员的采访事宜,为一份244个“天问”消神耗力。这一次,翁大人会不会突然来个重要工作,让陈炽欲走难行呢?陈炽心中仍有忐忑。
陈炽一脸愁色来到军机处,对翁同龢说,这番请假离京,还望中堂大人应允批准,在下自当感激不尽。本想为我朝开新继续发力,无奈家母突然患病,不回去一趟,在下实在无心工作!
翁大人说,水肿病?严重不严重呢?这水肿病多是身体虚弱导致,多寄点银钱回去,让母亲增强营养护好身体也是尽孝,需要专门回乡探视吗?陈炽当然无法回答。他只知道得了水肿病,但不知道具体情形。是的,那请假条不是合格的请假条。心神不宁,能算是请假的理由吗?放到任何年代都说不过去。
这位翁同龢翁大人,是江苏常熟人,长陈炽25岁,自然是陈炽敬重的长官。翁大人满腹经纶,做过光绪皇帝的老师,关键是接纳西学,这才是让陈炽敬重的地方。光绪十一年(1885年)接替阎敬铭成为户部尚书。那时陈炽已回京上班一年,也听到个小道消息,传闻翁同龢闻命后说:“菲材当此剧任,可惧哉!”力辞不就,但未获准。
陈炽看不透翁大人的真正态度。翁大人高深莫测,就像皇宫深院。中日之战后,京中要求维新的呼声强烈,但身为帝师的翁大人未置可否,对于变法的事情,一直没个明确的表态。对于请假这种私事,陈炽更拿不准他会如何回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