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天伦(1/2)
次女翠竹跟钟光国儿子腾炯成婚那天,钟莆生亲自带着迎亲的队伍来到横背。钟莆生,原名钟光邦,父亲钟观濂是县城有名乡绅。陈炽跟钟莆生十多年前认识时,就有陈钟两家联姻之议。钟莆生考学成功后,成为赣州和南昌府学的教谕。回乡为弟弟家办婚事,钟陈两家总算是门当户对,完成夙愿。
次女出嫁后十天,陈炽又进了一趟县城,参加瑞金县邑宾兴谱的竣工大典。那天从县城回到梅江边的小山村,陈炽带回了一块红色的条石。当然这条石是仆夫扛回来的。陈焘到小镇接哥哥,看到条石极为好奇,但猜不出哥哥条石何用。陈焘试探地说,新居已经装修完毕,落成典礼已经定在五天后,不知道门楼的匾额,哥哥是如何考虑的?
陈炽说,这条石就是!
陈焘惊讶地说,这条石就是做门匾的?那名号可曾想好?陈炽说,我想过了,那新居墙上六处空白,我直接用墨题写六个词,就是你上次看过的,爱日、歌风、克己、复礼、迎恩、接福,这个快,我过几天就带着砚台过去。但这门楼,我想了得镶嵌一块石匾,把名号刻上去,这样经久不磨!父亲的一生厚望,就能传之久远!
陈焘说,你是说这名号让匠人直接刻上去?陈炽说,当然是我先写好,请小镇的匠人雕刻。所以,这条石我们留在小镇石匠家里。陈焘高兴地扛起条石,和哥哥一起到匠人家里。
石匠家在蓼溪西头的树林里。两兄弟来到林中的木屋,远远就听到叮当当的雕刻之声,压过了梅江哗哗的滩声。在散落的石料中摆着不少成品,大都是碑,少数是匾。石匠看到顾主亲自搬来石材,问,不像是小镇采来的吧?
陈炽说,师傅好眼光,这是来自绵江边的页岩。石匠问,刻什么字呢?陈炽说,我还没有最后确定,这几个字不需要多少时间,你先把石头磨好,过几天我把字送上来。
两人定好石匾,就坐船回到小山村。回到家中,又是一番热闹。这天晚上,陈炽搬到廖玉房间里。长女嫁了,次女又嫁了,这土屋的房间陡然空阔起来,廖玉叫陈炽搬回来住,以免打扰母亲休息。陈炽同意了,母亲挽留了一番,也随了儿子的安排。毕竟,母亲希望陈炽夫妇早点同房。
两个孩子打打闹闹,冲淡了女儿出嫁的伤感。人们都说当父亲的总是对女儿亲,陈炽也这样。辛夷和木兰,分别十岁和八岁了,看到陈炽把一摞摞书搬进房间里,都就过来帮忙。有廖玉的指点,两个孩子虽然没有进私塾,但像陈炽小时候一样,也认了不少字。辛夷看到父亲一箱子的书,想要翻出来读。她拿出一本《盛世危言》,看不懂,就丢到一边。又拿起一本,《富国策》,仍然不懂。
这时,辛夷发现了父亲的名字,写在三本书上面。辛夷嚷着对廖玉说,姆妈,这是爸爸的名字吗?
廖玉凑前去一看,是陈炽早年的诗集,《四子诗录》《云簃词录》《簪笔集》,就对女儿点了点头。陈炽高兴地说,你能识字了?!是姆妈教你们的吗?女儿大声地应答。陈炽整理好书,对两个孩子说,爸爸忙于自己的事情,平时没有好好教你们,今天晚上,我就好好陪陪你,教你看书!
辛夷高兴地挨着爸爸,听父亲讲书。陈炽说,这书虽然小小的,薄薄的,但是它能装下全天下的事情。你看,我正在写的这本书,虽然还没有名字,但我像建房子一样,一间一间划好了格子。你看,这几个行怎么读呢?那大女儿认的字多,把一行字词全读了出来,让陈炽更是高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