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阅读记录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陈炽陈金廖玉 > 第38章 眷属

第38章 眷属

    第38章 眷属(1/2)

    南昌诗会,陈炽最大的收获不是诗歌,而是那本《富国策》。这本书进一步把陈炽带向了功名之路。当然他的功名不在八股,而在富国。从某种意义上说,陈炽能够顺利中举,也得益于这本《富国策》的知识涵养。

    陈炽在南昌与诗人兄弟们雅集,并没有耽误他继续请教名师,温习举业。这年秋天,陈焘在豫章书院求学完毕,陈炽又带着他前往南京。江宁府学就是南京国子监。这里曾是爷爷读书的地方。爷爷久卧病床,父亲一心在身边照顾,已经完全失去进京会试的雄心。爷爷和父亲,都希望陈炽两兄弟能有出息。特别是陈焘,天赋不如陈炽,一直想停学不进,为此父亲叫他们去南京,毕竟那里曾是国家学府所在,名师荟萃。

    两人来到南京,已是深秋。陈炽为陈焘安排好读书的事。开始,两兄弟会同时受教于一位名师,但陈炽发现受益不多,就回到陪学的位置上,在学馆里自学。学习之余,陈炽就喜欢游览南京城外的瓜步山。他身在南京,心在南昌,那些日夜商榷诗艺的兄弟们已各自分散。

    重阳这天,陈炽在瓜步山想起了勒深之。当天晚上,他拿出砚台,又有了诗歌的灵感。他写下《九日瓜步夜宿忆元侠》。

    沧波南望海云凉,遥夜羁鸿又北翔。客路相思满江水,秋情今日是重阳。山川高啸容吾辈,琴剑分携怅异乡。惟有青天半轮月,孤辉能照两人床。

    写好后,陈炽抄了三份,一份准备寄给勒深之本人。这元侠真是哥们,不但保障了南昌诗会的全部后勤,而且送给陈炽一笔盘缠,在得知陈炽要去南京求学之后。

    当然,另一份是寄给陶福祖。刚出来的新作,都是得意之作。他期盼陶福祖能早日把四人诗集刻印出来。陶福祖信中说,已找好刻印的老板。显然,出版发行诗集,也催发了诗人们创作的动力。诗人们一有空闲,都继续南昌诗会的余绪,潜心写作。

    但陈炽更多的心思,已转向考学。从江宁府学结束学业,陈焘又和哥哥顺长江回到了南昌,没有惊动省城的那帮哥们,直接回到了赣南。陈炽发现时间已经不容浪费。第二年的乡试,已经开始倒计时。二十八岁的陈炽,又在林居里开始了艰苦冲刺。

    1882年八月,陈炽终于又置身于熟悉的考棚。陈炽那天从江南馆来到南昌贡院,对考试非常有信心。无非是八股,无非是清朝沿袭明代的考试,无非是四书五经。在头场,陈炽轻易填好了“贴括”。这贴括相当于填空题和默写题,往往一句话打断成几节,凭几个提示的字,就要想到全句。这是背经之功。

    更难的是解经之功。第二场策论,就要结合四书五经,融进一些自己的识见。陈炽想到了《富国策》。他借用不少新颖的知识,为古老的策论考试注入新风。他结合《富国策》提出了开艺科的建议,希望朝廷改变取士路径,要把理科知识、工艺知识当作真正的“科学”。

    最后一场是自由发挥。他想起在南京瓜步山时的经历。他和游客谈起“三江口”这个地名。扬子江出海口?还是三江之源头?众说纷纭。他干脆就写这个素材。他写下《三江既入义》。陈炽坐在考棚,思绪纷然,想起仰华书院对八股文的辩论。他写下三江的地名考。他知道,这样才能更充分显示才学和视野。事实证明他想的不错,这篇考试作文后来收进了《新政应试必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热门推荐
综影视:惑心 裴青 张战 重生八零,海岛大院美人娇又软 净身出户之后 苏木 凌宇武羽兮 重生后,嫡女成了柏公爷掌心宠 名门盛宠之程少的心尖妻 陈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