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阅读记录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陈炽陈金廖玉 > 第3章 遗老

第3章 遗老

    第3章 遗老(1/2)

    跟陈金一样,多年以后陈英锷老人写信告诉曹老师和赵先生,念念不忘梅江边相见的日子。那天下午三点左右,陈金挑着化肥来到这个叫南坑的小村子,远远就看见陈英锷在稻田中拔稗草,朝他喊道,陈校长,你家来客人了!

    赵先生朝那人看去,却是一个清瘦的老人,深蓝的衬衫有些破旧,但显得清爽。老人从稻田中探起头来,朝一行人看了看,又低下了头,埋头跟杂草交谈去了。赵先生问,这就是陈炽后人?真是泯然众矣,怎么叫他校长呢?

    范站长说,这老人是1920年生人,现在已经67岁了。他是陈炽的侄孙,去年我搞文化普查,找的就是这位老人,带着我参观陈炽故居。这人不简单,当过瑞金县的参议员,国民党瑞林区分部的执行委员,国民党陆军一一四师三团的军需主任,少校军衔。还当过瑞林乡中心小学校长,还创办了水口乡完小,并担任校长,乡亲们一直叫他校长。老人是梅江边的风云人物,只是后来土改被打成地主,1979年摘了帽,现在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了。

    曹老师听了,随口应了一句话,精确地给出了一个名词:遗民野老!陈金听到曹老师称陈英锷为前朝“遗民”,惊讶地说,遗民?就是陆游诗句那种“遗民”?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敢问几位老师,他这个遗民野老,现在可有什么期望的呢?

    范站长,当然也有期望呀!而且是很大的期望!今年二月份,我和曹老师去过一趟陈炽的故居和墓地,就是陈英锷带的路。我们在故居找到一块陈炽用过的砚台,如今收藏在乡政府。老人说还有陈炽用过的酒杯,叫秦香杯——看来陈炽真是好酒。但我们找了好久,就是没有找到。至于陈炽书著,《四子诗集》呀,《庸书》呀,《续富国策》呀,更是没有见到一本。

    曹老师说,陈炽故居早就充公使用了,1966年做过敬老院,1969年住进了知青。经历了这些时代风云,还能留下什么文物啊!那小镇的知青叫熊启荣,到现在还据以为家,对陈炽的历史却一无所知。旁近还住着陈炽的侄孙陈贤泽,但也说不上什么。好在这陈英锷是个文化人,知道一些。这位遗民的心愿,就是希望那青砖小院归还陈炽名下,归还陈炽的后辈,政府能够保护起来,还有陈炽的墓地。

    赵先生说,荒冢一堆眼闭了,那可真是《红楼梦》的《好了歌》啊!没想到陈炽的文物受到这么大冲击!陈炽的后人们,都无力保护这些庐墓吗?曹老师说,他们家打成了地主,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如今都是劳力之人了!故居边住的陈贤泽,也快花甲之年,从朝鲜当兵回国,倒是有些抚恤金,就只是生活费而已,难有余钱来修葺故居。

    陈金把化肥停在田边,冲田中的老人继续喊道,陈校长,大爷爷,你们家来客人了,省里的专家来找你了!

    禾苗快要齐膝高,绿油油的一片,分不清行株。陈英锷听到喊声,从禾苗中直起身来,见是村里的一位青年,就朝一行人望去,有两位是熟悉的,才相信真是找自己的贵客。范站长赶紧往前扶住上岸的老人,说,你这把年纪了还在地里劳作,你们家的年轻人呢,都不下地干活吗?

    老人在田梗上弯腰,左手一把稗草,右手把刚拔下的摁进水田,将泥浆冲刷干净,露出洁白的根系,两手拢在一起,抽出一株草茎绕上一圈,就扎成一个小把,叭的一声丢在田梗上。

    听到站长的问话,老人叹息一声说,有什么办法呢?我家有18口人吃饭,大儿子和三儿子分了家另外居住,我跟着次子和小儿子同住同吃,小儿子外出搞副业了,次子又是个做木工的,经常在外面给人家做事,我们家承包了30多担谷田,平时还要养牛、割鱼草、种菜,这田间管理和犁地,都指望我来做。我快到古稀了,身体衰弱,这些农活弄得我精疲力倦。没办法,我命苦,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晚年,真是难过啊!

    曹老师握住他的手,像老朋友一样摸了摸,抱了抱,动情地说,你历了几个朝代,是个过来人,可要好好保重身体,陈炽的事情现在政府重视起来了,这不,省里的专家都来调查研究了!这是省社科院的赵先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热门推荐
抗战:打造最强诛倭军团 重生只为傲娇青梅,谁管你系不系统的? 崩坏,我创造的骑士故事 首富老公乖乖宠我 璃澜诺墨辰暮 闪婚厚爱:陆少的心尖宠 颜好周闻驭 网王:平等院白鸟 幻想逆转 直播不整活,那你直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