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清明(1/2)
清明时节,难得放晴。陈炽父子三人溯江而上,来到梅江上游的白溪。去往白溪的路上,陈斌将族谱记载的大事说给陈炽听。
清明祭祀,是家族传统。梅江河畔,祠宇毁损,总有人出来主持修复。白溪的陈氏祠宇,也是跟随政权动荡,屡遭兵火。一次是康熙壬辰年(1662年),直到康熙庚午年(1690)年才有个叫宗旦的族人出来主持修复。一百多年过去,祠宇已是破旧不堪,加上太平军冲击,房屋危殆待修。这次是族中长老陈廷书挺身而出。
白溪在丁陂境内,与宁都的黄石接邻。从白溪过黄石,翻过一道山梁,就是梅江渡口。白溪也是梅江的支流,陈家祠宇就巍然峙出于支流的江渚之上,丹漆黝栗,映照着青山绿水。这是一条交通要道,路通闽广。去往黄石渡口的过客,看到祠宇雄伟,往往都会驻足观赏,登堂眺望之际大加称赞。
白溪也是陈氏家族从宁都进入智乡的第一站。从黄石过江,族人四散而居,在群山中越走越远,陈炽的家乡横背是最远的一个延伸点。但每到清明,四散而居的族人向古朴的宗祠回归、聚拢,制造出一番热闹,仿佛纪念当年的迁徙。
横背远离白溪,陈炽一家回来祭祀,尤其轮到主祭当值之年,自是不便。幸亏陈官陵早就帮陈炽一家置办好了祭祀物品,包括杀头牲(雄鸡),打钱纸,蘸血纸,以及宗祠的香火。见到陈斌父子,官陵尽起了地主之谊,征求陈斌的意见后,开始帮助张罗办席设宴,指挥村里的族人购买鱼肉,烧火做饭。
祭祖活动隆重而热烈。族中长老陈廷书主持了这场祭祀活动。陈斌作为主祭之家,其实不是主持角色,只是承担活动费用而已。各家各户在集中祭祀前后,都各自带来了鞭炮和香火,到祠堂里演绎了一番祭祀。
集中祭祀时,主持的老人要聚集族人讲话,宣讲家训,讲述源流,传播祖德,倡导修缮祖业,比如宁都州城内白溪宗祠。在讲述源流、家风、祖德的时候,老人端出了族谱照本宣科。讲到修缮祖业的时候,才联系起族中近年的业绩,描述先祖的福佑。各房所得的福荫不同,陈斌父子是近年最大的硕果。
长老说,我们白溪与宁都接壤,当明之中叶起就文教迭兴,俗尚礼让,岁时祀事,咸集祠中,读皇帝圣谕,子弟拱立阶下静听,无人敢喧。为此,终明之世,名流代出,以仁里闻于邻邑。随即,长老讲起了陈炽的传说,并寄予厚望。随后,老人请陈炽出来,与族人相见。
十八岁的陈炽已经是英俊后生。他站到长老跟前,施行了厚礼,抱拳向族人作揖致意,朗声道,“晚生感谢族人的关怀关照,我的成长离不开族人的公益心。我受益于智乡启堂文社,受教于仰华书院,更加知道宗族团结、合力兴业,是何等重要。我定会不负族人厚望,寒窗苦读。他日功成,也定当支持族中事业,反哺族人!”
说完,陈炽又转身走向祖宗灵位牌,上香行礼,慎终追远。长老见陈炽人虽年少,言行举止非常得体,欣慰有加,跟陈斌一番耳语,当然是赞扬的话。古朴的祠堂,由于陈炽的一番陈词和祭祀,显得更有了生机。
在清明宴上,陈斌和陈炽频频向长老们敬酒,也频频接受族人的敬酒。陈官陵跑前跑后,让陈斌父子三人省心省事。陈炽虽然控制了酒量,但还是感到有些微醉。散宴之后,山路轻摇,群峰微晃。
祭祀完毕,陈斌和陈焘宴后就回村去了。陈炽没有一同回去,他还要去黄石看望外婆。当然,这是母亲的主张,而且母亲叫他要随外婆一起,去黄石岩寺进香,保佑明年的大考成功。陈炽送别父亲和弟弟,就去了陈官陵家里,向官陵道谢。结算好费用,陈炽给了官陵的孩子一个大红包作为见面礼,就马不停蹄地往黄石去了。
黄石小镇,就在白溪对岸。小镇在琴江进入梅江的交汇之处,地域宽阔,水系发达,虽说归属宁都,但比宁都城更早成为县邑,早在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建县,地址就在小镇的白鹿营(后来叫阳都村),只是后来梅江水路繁华,县邑移建宁都。小镇建在琴江边,离梅江还有些远。陈炽过渡之后,还要走一段山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