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州试(1/2)
八月的梅江,雁阵初飞。陈斌带着陈炽前往宁都,参加院试。这是1867年的秋天。七月秋风起,八月秋水凉。正是三年一试的考试时间。十三岁的陈炽,读了六年诗书,到了初试龙门的时候。但按照作舟先生的指导,他这次参加的不是一般的府试。
在仰华书院,陈炽已学得一手八股,对考试充满信心。六月份,他从书院下山,与山长深情告别。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前往蓼溪看望爷爷的好友赖作舟。两人再次谒访刘公庙。作舟先生让陈炽在庙中上香,双手合十,请求福主刘公保佑考学成功。
陈炽问,你也信这个?作舟先生说,无所谓信不信,但这是一种仪式,你如果要增添信心、表达决心,不妨向梅江边的英雄致意。两人在梅江边,谈起了今后的考学之路。作舟先生说,今年的考试恰逢十二年一次的朝考。这朝考是我朝特有的制度,你可以参加。
朝考?陈炽非常好奇。
陈炽听山长说过,明末之后,虽然八股饱受争议,但清朝仍然延续这种取士形式。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拔方式了!清代大体延续明朝办法,一般是各省乡试之后,再参加会试,新科进士取得出身后,由礼部以名册送翰林院掌院学士,奏请皇帝,再试于保和殿,并特派大臣阅卷,这叫殿试,也叫朝考。但这并不是十二年一轮的朝考。
按照一般的路径,陈炽的考学应该是宁都府试成为秀才后又参加南昌的乡试,成为举人之后进京会试,成为进士后又参加殿试。自小而起,踏着小小砚台,一级级走去,经过四场考试,就能把考棚坐穿。人和砚台一起获得了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什么时候研墨就什么时候研墨。
但作舟先生说的朝考,十二年一次的朝考,却不是这个路径。它不是学历考试,而是干部选拔。这也是后世容易误会,直接把陈炽叫做进士的原因。既然这个十二年一次的朝考是直接选拔体制内的官员,而非学历进阶,就不像平常的朝考一样会授予进士、翰林一类的学历称号。
就是说,陈炽面临着新的拔贡机遇。相当于后世的保送生、推荐生。明、清两代都有这种特考贡生,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也称拔贡生。经朝考合格,入选者可入官、任知县、任教职。这种特招生,显然不需要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也就没有举人、进士、翰林等身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