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阅读记录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陈炽陈金廖玉 > 第20章 新赋

第20章 新赋

    第20章 新赋(1/2)

    在仰华书院,陈炽像朵映山红一样,无比珍惜青春年华。他喜欢一个人独处,一个人爬山。当然他并不孤独。瀑水边独倚绝壁的木梓树是晨读的伙伴,朝元阁高飞的苍鹰也是他散步时的好友。他时常遇到山长。山长似乎有意在观察天才的日常轨迹,像在收集生动的教例,以预测将来和引导学子。陈炽是书院的楷模,学霸生活自然时常被山长当作典范。

    但陈炽谨记爷爷的教导,从不张扬,安心向学,从横背家中背到书院的那块砚台,借助于仰华山的泉瀑之水,越来越显得厚积而沉着。有一天晚上,陈炽在宿舍里拿起了智乡启堂文社谱。这族谱载有大量先贤之作,既相当于本土作家文集,又相当于可观的地方志。

    仰华书院是明末崇祯年间修筑起来的。他与梅江上游的宁都翠微峰易堂遥相呼应。文社经过长久经营积累丰富的经验,虽然屡遇作舟先生所面对的危机,但总体平稳运行。文社和书院,让仰华山成为智乡的精神支柱。加上山寺的香火,小镇的前世今生、出世入世,都被这座青山看在眼里。仰华山就像一块镇纸,压住了世乱和喧嚣。

    康熙年间,文社鉴于年深日久人文蔚起,需要修谱记录,以达薪火相传、久久为功之意。文社谱经多次修造,吸收了十八姓族谱的精华,厚厚一册成为书院的乡土教材。陈炽居山两年,对仰华山的四时佳景已是熟悉。能否转化为文字,需要借助于先贤的启迪。他于是读到了朱云映的《游仰华山》,不由想起陪爷爷上山那天的情景。想到爷爷卧病家中,思念和忧伤涌上心头。

    陈炽释卷,来到书院外面,朝梅江远眺。霜华初降,望月当空。月下的梅江,月下的小镇,好像变得不真实了。月光把人间万物都变得虚幻起来。但仰华山是真实的。那雄踞江边,托起了自己。

    仰华山在小镇耸立,不过是赣南的平常之山。它原是谢氏家族的水口山,山地紧连瑞林寨小镇,先民在山上卜筑建房读书,集资供养僧人,传说有大华仙在山上往来,所以就名叫仰华山了。暮鼓晨钟,日出月落,仰华山的居高远眺,每次都带给了陈炽挺拨之气。

    陈炽想起刚才文社谱里另一篇《仰华山记》。这是文士宋溶的文章。他曾经在清朝年间登上仰华山,四方眺望,处处生景。

    宋溶的文章自是不如朱云映,但也别有韵味。他把仰华山不同视角的景致与别处作了一番类比:向西可见江水澎湃怪石狰狞,就像柳宗元所谓“若牛马饮于河者”;向东远望梅江从宁都县黄石的缥缈云山间奔流而来,则有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的气象;向南眺望铜钵山仙峰罗列势若星拱,有司马迁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味;北望莲花山,就会想起宋朝时山上曾经的一场血战,岳飞父子前来剿匪,瑞林义士刘清宁三兄弟混入匪营破坏兵库后壮烈牺牲。

    登山远眺,陈炽在脑子里摩挲文思。山因人名,人因山传,家乡的仰华山至今安僻一隅,不见经传。他想起了李白家乡的大匡山。它地处四川绵州彰明,李白少时读书于此。杜甫在《不见》一诗就曾经提到。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样的诗,这样的才华,这样的人物,真是令人感叹和追慕。陈炽想,将来若是飘零江湖,定然会想起家山独远,陡然生出“头白好归来”的心思。

    他想为仰华山写点什么。比如诗歌。但是他翻阅启堂文社谱时惊讶地发现,作为瑞林胜景,由于书院学子云集、文人频来,仰华山像蓼溪一样,被诗歌精心地加工成“仰华八景”。仰华山显然被他前面的人写尽了!他远眺的每一个视角,似乎都是步前人的后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热门推荐
苏白芷陆北宴 沈逐凰 温舒潼霍彦霖 灭族之夜的痛!一勾玉瞬开万花筒 阳天 重生70年代小村嫂 全文完结后,绝美万人嫌变团宠了 你一急诊医生,咋啥手术都敢上 余小飞余晓婉 江暖棠邵湛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