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花红(1/2)
农历十月十五日,这天终于在陈泰骧的期盼中到来。这是智乡读书人的一件大事。在小镇瑞林,这个日子像集日一样平和而热闹。梅江边此时还没有受到太平军多大的攘扰。
若是到了第二年,陈炽恐怕像父亲陈斌一样,本想参加大典却意外遇上战乱。一年后,太平军终于出现在梅江,锋头甚健,据说是干了不少焚抢劫杀、屠戮乡民的事。蓼溪上游有个村子叫老屋家,是赖氏家族世居之地,为做好避乱准备,将先祖的书房改造成土围,开辟为学堂。作舟先生为此写下《长州老屋家学堂土围记》。当然,这是后话。
1863年的这个秋日,蓼溪一如继往风和日丽。吃过早饭,陈炽看到作舟先生告别而去,爷爷和陈炽也收拾了行囊。两人从蓼溪过了石拱桥,穿过小镇的青石街门,出了圩尾下,来到了小镇的西头。中洲岛就在对岸。爷爷看上去像是带着陈炽踏上了归途。
两人来到仰华山脚下,爷爷停下脚步对陈炽说,把行囊给我吧,我们上山去,这山路有些陡峭,你要准备脚力慢慢来!陈炽问,我们不是回家?爷爷笑着说,我不是说带你去领钱吗?上面的仰华书院,就是领钱的地方!
陈炽露出惊讶的神情。爷爷在前,他紧随其后,就像几年前跟着父亲去陈为理家。山路陡峭。陈炽半路回头一望,发现上山的人特别多,就像八月初一朝神的日子。有一次母亲去往山寺去参加庙会,小陈炽在母亲的背带里朝外看,山路在峰岭间弯曲,朝神的乡亲像一大串秋天的果子。
据爷爷介绍,仰华山上确实有一座山寺。陈炽看到络绎不绝的行人,觉得非常奇怪。今天不是八月初一,难道上面有一条天街不成?爷爷不时跟行人打着招呼。这些人的样子跟赶集和庙会的乡民,神色完全不同。他们身上并无香烛或货物,都是一身青衫一个书囊,不像是干体力活的人。
陈炽后来终于明白,这些人跟他一样有股砚台边的翰墨气味。难道,就这是爷爷跟作舟先生谈话时提到的文社庆典?石阶沉重,一级级向上攀登,陈炽无心问爷爷,已经气喘吁吁。幸亏路上不时停歇,回望山下江岛风显出神奇的面貌,足以安慰脚下的疲劳。
一老一少不时互相呼应,不觉就来到半山腰。一座亭子翼然而出,朝向梅江。亭子上写着“朝元阁”三个大字,龙飞凤舞,不知何人所题。两人来到亭子歇脚,无限风光扑入眼帘,顿感心旷神怡。
据清代文士朱云映《游仰华山记》讲述,仰华山确是小镇甲于一方的胜景。多年之后,陈炽已在仰华书院读书。他读到了这篇美文,对照自己随爷爷登山感受,感到朱云映写得确实不错。这也是他没有为仰华山留下诗文的原因。
把这些家乡的山水,让给当地的文士写吧!这是陈炽的真实想法。这篇颇受陈炽赞赏的游记,写尽了登山观景的见闻,不妨录之如下。这是陈炽眼里的佳山水,同时跟《刘公庙碑》一样,成为陈炽文化结构的一部分——
至瑞林寨,既游于中洲,从洲上遥望,高山崔巍,屹起江侧,环拱如翠屏,甚异之。同游者曰,此仰华山也,亦据瑞林之胜。
诰朝,循江而下,行三里许,闻滩声澎湃,见水光动摇山影,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须臾,抵山根,拾级而登,松杉桂桧,蓊然夹护道左右。磴千盘,猿攀狙跳。而后及巅,下视诸山,若笏而拱,若吏而俯,若群揖让而朝,若儿孙罗列肃立于左右。
其上,为朝元阁,风檐月槛,高出木末。遥望村落,聚散如至,远近行人断续,不异蚁子。与夫烟云出没,倏然万变,不出几席,而目尽其胜。回视中洲,仿佛横一叶于江流。洲上树木,若帆樯森立。瞻眺忘夕,因留宿僧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