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赶集(1/2)
第二部晚清的砚台
第一章天马之志
1.赶集
二十世纪初始之年,陈炽在京城走向人生终点,模糊中回到了故乡,回到了梅江边,仍然欣悦于第一次随爷爷去赶集的场景。
那是农历十月十三日,小镇瑞林寨的一个集日。九岁的陈炽当然还不懂得,这个深秋的集日接下来的,就是智乡启堂文社会课祭孔的日子。听到爷爷要带自己去赶集,陈炽异常高兴。这是1863年晚清时期的一个秋天。中国的孩子如果幸运,一般会往私塾走去。
这一天小陈炽吃完早饭,准备跟爷爷一起去往私塾。爷爷就是私塾的先生,但爷爷对陈炽说:“家瑶,我今天带你去小镇一趟!”
父母和乡亲们都叫陈炽的乳名“摇铃子”,只有爷爷叫他家瑶。这是陈炽的小名,是父亲最早给他的名号。回乡教私塾的爷爷,显然是提醒他不能沉浸于奶香,想通过名字唤醒孙子立志挺拔。陈炽问,“爷爷,我们是去赶集吗?”
“算是吧!”陈炽对爷爷的决定既是欣喜,又颇感意外。爷爷像父母一样,恨不得白天晚上把陈炽摁在砚台边,怎么突然来了这一出?爷爷又提醒家瑶,叫他带上笔墨纸砚。小陈炽就更疑惑了。但他很快释然。爷爷说,这是读书人的立身之本,无论是在私塾还是在家里,文房四宝都得随身。
何况,这些东西就像父母兄弟一样,随自己久了,看起来亲近,用起来习惯。在西方的硬笔传到东方之前,中国的读书人都在砚台边度过一生。陈炽所在的晚清,正是钢笔、铅笔等洋货随坚船利炮来到中国的时候。但还没有传到梅江边。陈炽收拾好四宝,有点沉的只是砚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