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正在北京流研所读研二。
流研所,即现在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简称中疾控传染病所。
传染病所的前身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流行病学研究所。
1953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流行病学研究所(隶属卫生部),主要任务为加强侦察和防止国外使用细菌武器,同时调查国内烈性传染病,采取预防措施。
1956年更名为北京流行病学研究所。
1957年-1958年,长春鼠疫防治所、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立克次体室、原协和医学院流行病科、医学科学院真菌研究室先后调至北京流行病学研究所,并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
1971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放射所合并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防治研究所。
197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防治研究所经重新调整,划分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
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成立,1986年更名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
2002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改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遂同期更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2007年时的传染病所虽然早已正式更名,但大家还是习惯称呼这里为“流研所”,地址依然是神秘的“流字五号”。
当时的流研所还是在孟祖山前的一栋砖头小楼里,人兽共患病研究室在小楼一层。
我的导师是当时人兽共患病研究室的主任,研究方向主要是狂犬病、登革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
其中汉坦病毒是研究室的研究重点,从几十年前开始,几代人专注于此。
研究生们进入研究室之后先读文献、熟悉实验流程,之后选择课题。
同学们不仅在实验室做实验,也跟随导师去全国各地抓老鼠,东北漠河、葫芦岛、新疆、广东温州……很多地方都去过。
老鼠等啮齿类动物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贮存动物,除了当地监测,导师也会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疫区亲自去采集标本。
有时,退休的陈老会来研究室指导,他是研究流行性出血热的老专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参与了流行性出血热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对疫苗的研究也做出杰出贡献。